澳大利亚未来制造法案

4月11日,澳大利亚总理Anthony Albanese宣布推出旨在与世界竞争的新产业激励政策(Future Made in Australia Act)。

面对这一轮“环保产业热潮”(green rush),美国率先推出《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目的在于帮助各类项目实现净零碳排放转型,同时与中国竞争。

这一政策引发了欧洲和日韩等跟随行动。欧盟委员会推出了自己的《绿色工业计划》(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韩国推出了类似的《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日本推出了《经济安全促进法案》(Economic Security Promotion Act)。

澳洲政府也采取了类似行动,设立了150亿澳元的国家工业启动基金(National Reconstruction Fund),为制造业项目注入贷款、资金担保和股权。还在氢能、电池制造和太阳能光伏板方面投入了大笔投资。

因此,ABC的评论文章认为这个新的法案是“老酒”装“新瓶”,重新为已经存在的制造业基金及其他为数不多的几个措施换上了新装。

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副教授Steven Hamilton对此表示,

在没有庞大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出口是澳大利亚实现规模化的唯一途径。但澳大利亚距离可以销售产品的市场都很遥远,运输成本处于明显的劣势。无论政府补贴多少,都不会解决这个问题。

他表示,澳大利亚应该从“几十年来惨痛经验中汲取教训”。

这个教训来自澳洲曾经的“汽车产业扶持”政策。

回顾澳大利亚汽车制造

2017年10月20日,通用汽车霍顿澳洲工厂关闭,加之2016年福特和丰田的关闭,让“澳洲制造”汽车成为历史。

回顾澳大利亚汽车制造史

  • 1925年,澳大利亚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在Victoria的Geelong开设了澳洲的第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厂。
  • 1931年,澳洲本土公司霍顿被通用汽车收购。霍顿为通用汽车生产配件并提供组装服务。1948年,通用霍顿开始在澳洲自主设计和生产汽车。
  • 1958年,丰田汽车澳洲成立,并于1963年开始正式组装和生产汽车。

至此,澳大利亚三大汽车厂的格局正式形成。

在早期关税和政策的保护下,澳大利亚汽车行业上避开了外部竞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于1970年代进入巅峰。这一阶段,澳洲的汽车生产商们年均生产47.5万量汽车(1974),总产量在全世界排在第十。此外,澳洲还活跃着尼桑、三菱等其他汽车制造商。

但随着1985年澳洲政府推行“巴顿计划”(Button Plan),即汽车行业发展计划(Moto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这份荣光逐渐消失。

巴顿计划旨在将澳洲的13款车的生产线精简为6条,以达到整合资源实现经济规模最大化的目的,并通过降低关税保护,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增强澳洲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前,澳洲的汽车行业被高达57.5%的关税所保护。但计划实施后,外部市场尤其是亚洲的低成本汽车涌入澳洲,澳洲本身的生产的汽车成本又较高,最终造成了澳洲汽车制造业的困境:本土市场被进口汽车逐步蚕食,海外市场又因为制造和运输成本难以开拓。

曾经,政策保护下的汽车制造行业的确辉煌过,但面对更为自由的国际竞争环境,澳洲制造的汽车则被挤出了市场。随着市场不断萎缩,汽车制造行业也没落了,墨尔本和阿德莱德作为曾经的汽车制造重镇也失去了他们的制造业。

现在,“环保产业热潮”中,澳大利亚希望找到一些位置,但又是一轮全球竞争,澳大利亚如何参与竞争、获得机会,又将是一个巨大考验。

政府扶持其实不可避免

在各个国家,政府扶持某个产业的情况十分常见,一是通过提供资金,推进企业产能快速提升,扩大生产规模;二是通过保护性政策,培育和扶持本土企业,壮大后再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这一思路在澳大利亚的汽车制造行业发展中也得以体现。但政府有形的手抽走之后,市场无形的手就会发挥作用。成本、品质、商业策略以及复杂的国际市场与政治关系,都会影响着企业的对外开拓。

目前,澳大利亚缺乏大型制造业,在新能源电车等碳中和大“赛道”中所处的行业位置比较偏上游,主要体现在相关矿产资源上。澳大利亚拥有不少所谓“绿色矿业”中的矿种储量和产量,锂、铜、镍矿都备受关注。

但是,以原材料输出参与到这一轮环保产业变革中,显然也不是澳洲政府想要的。2022年的《气候变化目标法案》中,澳洲政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

  • 建立现代化的电力网络,以实现很多新能源的使用、传输和储存;
  • 希望到2030年在电力系统中实现82%的新能源使用;
  • 建立国家电动车战略,增加可负担的电动车和氢能汽车的保有量;
  • 通过国家电池战略,利用澳大利亚在原材料方面的优势,不仅向全球提供矿产,且在国内建立起电池产业。

电力网络主要集中在澳洲本土的电力系统升级,而电动车行业、电池行业则是澳洲政府企图布局的方向。

后续这些行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如何发展?在脱离了政策倾斜后,又会如何竞争?是浪费了纳税人的税款,还是能够在角逐中有所收获?我们拭目以待。

就我本人而言,也真的希望澳大利亚能够培育出自己的制造业,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结实基础,否则依靠矿产和金融会显得十分脆弱。同时,制造业还和就业息息相关,也关系到这个国家每个人的具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