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澳洲的时候,在政府机构办事,工作人员和我同行,突然问道:

你有什么急事吗?

我觉得有点意外,因为我就是来办事,也不算急事。随后我才意识到,是我走路的步伐太快,让人觉得火急火燎。

半年下来,已经有三四个澳洲人对我说,“你有什么急事吗”。

就在前两天,楼下的澳洲老大爷晒着太阳看着书,见到我,和我打招呼。

他说,你每天都好着急啊,我看你走路很快。

我感到惊讶,回答道:我没什么急事,可能我就是走路快吧,或者就是我们中国人就很急

(防杠:先说句Sorry,我代表不了中国人)

他说,我去过中国上海。当时,我刚登上一艘渡轮,环顾了船舱,不到一分钟,座位就被占满了。

我说,可能因为中国人多吧,这是一种文化环境,如果你不比别人快,就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他说,既然你已经来到了澳洲,那么你应该学学澳洲人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放松,好好享受生活。

我点头表示认同,但我知道,我似乎还是没办法轻易获得“松弛感”。

这不仅仅是走路的速度问题,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在中国出生长大、学习工作,人生就是一种“轨道”,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压力。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着我向前。

但也并不是说就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只是这种生活习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血液。

慢下来”“松弛感”“躺平”似乎变得奢侈而不切实际。

我们被训练成一个个高效的机器,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更快的速度。

这种性格到了澳洲,还是觉得累。

钱赚不够、房子买不起、父母要养老、未来怎么办,每个问题似乎都是一座大山,我从国内漂洋过海,背到了国外。

但就在这些“你有什么急事吗?”的重复提问中,我开始怀疑:

是否我们真的需要如此匆忙?是否我们已经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如果我能够慢下来,会不会发现生活中的那些被忽视的细节?

比如,春天来了,花开了、树也发芽了。比如,咖啡的滋味不是为了提神、美食不是为了拍照。

可是,每当我试图放慢脚步,我内心的焦虑又会像潮水般涌来,提醒着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作为中国人,即使我到了国外,我或许还是无法完全摆脱那种快节奏的心理习惯。

我希望自己能够学会在急促的步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慢节奏时刻。

毕竟,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得多快,更在于我们这一路走来,所看到的风景。